广州马拉松昨天开跑,比赛选手途经广州猎德大桥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宋金峪 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怿韬 徐振天 徐炜伦 汪曼
实习生黄士 吴之行 蓝月嵋 黎裕姗
2019年底出现的新冠疫情,波及全球各类生产生活。在有效的防控措施下,我国已进入新冠疫情缓和期。当各行各业努力复工复产时,包括体育比赛在内的大型线下实体活动也需要复工复产。当今年9月广州市宣布广州马拉松正在推进筹办时,舆论便关注着这场如今被誉为“疫情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马赛事”将以什么方式举办。
12月13日2020广州马拉松的顺利完赛,让这场“两万人奔跑一城人热血”的群众体育赛事成功延续到第九个年头。2020广州马拉松的办赛经验,将为疫情缓和后打算恢复举办的各类大型线下赛事乃至其他实体活动,提供参考案例。
广州市气象局气象保障组第一次创新性地为赛事直播提供实时气象数据 徐振天 摄
不懈的流程,营造安全参赛环境
“今年的赛事组织,和往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12月13日以5小时15分完赛2020广马的广州跑手曦哥,向记者分享了自己今年报名广马的经历。作为一项对身体条件有要求的运动,广马往年关注跑手可能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但在2020广马对跑手的健康承诺书中,则较大篇幅关注跑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是否有和新冠病毒相关联的发热症状等。除了要签署承诺书,跑手们还需自11月30日起每天在广马官网申报自己的健康情况,并在领取装备时提供自12月9日起有效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不仅是跑手,就连参与广马报道的媒体记者,各类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需要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在线健康申报,证明自己的健康情况。
“最怕的是外出参加了其他城市的马拉松,因为突发疫情而无法参加广州马拉松。”连续多年参加广州马拉松的广州本地跑手陆先生告诉记者,看到广马赛会对参赛跑手的防疫要求,原本已经有其他城市全马参赛资格的他决定放弃很难才中签的其他城市马拉松赛,生怕可能的“误入‘红码’区”,留在广州配合广马各项健康申报和核酸检测工作。
“健康申报和核酸检测虽然繁琐,但当跑友们都清楚彼此健康没有新冠病毒,大家会对赛事的组织更放心。”曦哥告诉记者,跑步戴口罩会让人感到不适,一起奔跑意味着有病毒传播风险。但如果同场奔跑和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都参与严格的健康检查,则跑友们相互间将相对安心。为参加2020广马,曦哥配合赛会安排每天准时上广马官网申报健康情况,并按相关指引指定日期指定地点检测核酸,在签署健康承诺书后获得2020广马参赛资格。安心守在广州没有“全国跑”的陆先生,也获得了2020广马参赛资格。
安全的参赛环境,不仅仅只是申报健康情况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在2020广马比赛前一天,天河体育中心以每约1米的间隔,在广马起跑区地面贴了2万个圆点,并在第二天比赛起跑前提示跑手以每人一点的原则站立等候起跑保持社交距离。每位跑手检录时,均作体温检测。赛会提供临时隔离区并安排医疗单位提供带负压的救护车,以防突发医疗需求出现。设置废弃口罩垃圾桶,供跑手按实际情况丢弃口罩,又在赛后完赛包中提供一只口罩并提醒跑手出赛道后即戴上。这些安排,均有助广州在2020年12月13日这一天,打造一条42.195公里的“马拉松安全赛道”。
今年新增测体温环节,一台测温仪便能验出体温是否超标 梁怿韬 摄
不变的细心,提升广州城市形象
新冠疫情,让踏入第九年的广马在赛事组织上略有变化。但历经九年办赛经验的广马,依然用不变的细心,既让跑手顺利完赛,也让广州城市形象得以提升。
记者12月13日采访时发现,不少赛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比跑手起得更早。凌晨5时许,记者已在临江大道、花城广场等地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细问之下,不少志愿者会告诉记者他们凌晨3到4点已起床并赶赴工作岗位。虽然集“苦累困”一身,但志愿者们并没有太多抱怨,相反还将志愿服务广马当成人生履历重要组成部分。
凌晨5点半已在临江大道提供志愿服务的华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董同学告诉记者,他已连续为广马志愿服务三年,希望明年大学毕业之前还能服务到第四年。多名在大元帅府提供志愿服务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大三学生,也希望为广马志愿服务的经历,能够写进自己大四履历中。
“不是我原本要做的事,但我觉得我应该去做。”“我们有打扫这种场地的经验,不会让这种现象维持太久。”在天河体育中心起步区和海珠区滨江西路,马拉松比赛进行期间均出现跑手因抛弃口罩或抛弃补给品而产生的“马拉松垃圾”问题。原本只在赛道外围引导跑手进入赛道的华南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志愿者艾同学,戴上胶手套帮丢弃口罩的跑手收拾口罩垃圾,在滨江西路工作的环卫工人则见缝插针打扫满地的一次性纸杯和海绵。当11时55分滨江西路“关门”后,环卫洒水车出动将垃圾“推”向马路两边,环卫工人迅速打扫。干净整洁的马路,在广马比赛结束后重新开放给广大市民使用。
“我们希望大家都健康,都用不上,一旦用上了可以迅速化解危机。”12月13日广马比赛期间,记者看到很多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被放置在赛道固定医疗点和骑车流动医护人员处。这一“救命神器”,让广马赛道不仅“防新冠疫情”,还防因马拉松意外产生的突发心血管疾病。上述细节,均有助广州在12月13日这一天,打造一条42.195公里的干净整洁平安有序赛道。
携带AED的骑行移动救护员全程为选手保驾护航 黎裕姗 摄
不歇的大赛,展示勇气与担当
“能够在疫情缓和时办赛,说明广州各职能部门有魄力。”担任2020广州马拉松“关门兔”的跑手孟庆鑫告诉记者,疫情是可怕的,但不代表没有办法对抗。能够在全球疫情仍在发展,国内疫情趋向缓和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说明赛事是获得广州市民支持的,这一支持也让广州各职能部门有魄力有决心办好广马。通过举办马拉松比赛,广州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有能力在当前办好体育大赛。跑手在赛场上拼搏争先,观众们在赛道两旁激情助威,和今年广马其中一家赞助商打出的“寸步不让”口号十分吻合。
沿途的喷淋设施为跑手们来了一场“及时雨”黎裕姗 摄
“通过广马,广州聚焦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眼光,也给‘来广州干什么’有了重新定义。”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正佳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谢萌告诉记者,广马的跑手来自全国各地,在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之余,跑手沿途看到广州各个景点,享受赛会工作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从旅游角度出发,游客来广州不仅逛景点逛博物馆享受各类休闲服务,还可以参加比赛。办一次比赛,特别提振广州市民和企业的信心。
“今年上半年,全球体育赛事按下暂停键。随着我们国家对疫情的有效控制,目前国内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马拉松赛宣传大使钟南山表示,广州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周密安排科学施策,透过这场疫情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马赛事,表达运动抗疫的决心和信心,展示这座城市的勇气和担当。
【人物】
贾俄仁加,“半路出家”的冠军
“我很渴,有饮料吗?”2020广州马拉松男子冠军贾俄仁加(上图,梁喻摄)风风火火地来到媒体工作间,第一件事就是找喝的。不明所以的,还真不知道他其实是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
原来,比赛中贾俄仁加没怎么喝水,所以比完赛一直在各种场合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刚跑完的兴奋劲还没过,等待过程中,贾俄仁加坐在媒体席最后一排,和亚军吴向东、季军关思杨一直在聊比赛中的得与失,看得出来,他们仨关系不错。
“他们俩是省队的,我是业余的,我们三个都不是国家队的。”贾俄仁加告诉记者,国家队的几个人水平很高,他现在还是在扮演冲击者的角色,希望努力达到中国最高水平。
虽然自谦业余,但贾俄仁加其实是真正的职业马拉松选手,有自己的赞助商和团队。
一听贾俄仁加这个名字,就知道他不是普通选手,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是成长在青海海北州的藏族青年。
贾俄仁加并非专业运动员出身,但天赋很高。大学在户外运动时,他接触了一些赛事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内容,后来经常出去做一些裁判、志愿者之类的工作,慢慢地才接触到了跑步。但跑起来就一发不可收。从2016年大学毕业一直在越野跑,到2017年年底第一次接触马拉松,贾俄仁加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半路出家”却突飞猛进,支持贾俄仁加的无他,就是对跑步的热爱和渴望。“天赋+喜欢+全情投入”,贾俄仁加不出成绩才怪。
26岁也是马拉松选手的黄金年龄。下半年经过几站调整,贾俄仁加找到感觉,越跑越顺,背靠背夺得上马和广马冠军更将成为一段佳话。“要不是夏天有一段时间受伤,导致我的训练有一段时间中断,成绩可能会更好。”贾俄仁加对自己还有更高的期许。
“努力吧,我觉得还有机会,还是想冲击一下。”对于未来,贾俄仁加的眼中充满希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魏超然 苏荇
实习生叶磊
考验体力更考验意志力,谢萌道出自己的“跑马之悟”——
“很多时候,我们离跑步 只差穿上跑鞋”
“2004年的时候,我还是个200多斤的胖子,但是上了跑步机之后,成功瘦到了140斤。”广州旅游协会会长谢萌(上图为他去年参加广马)说。
今年刚40岁的谢萌已经坚持跑步十五年,今年第二次参加广州马拉松比赛,他表示,广马作为全国性的赛事在广州举行,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广州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年前的广州亚运,谢萌是火炬手之一,如今他是正佳集团副董事长。谢萌直言,他事业的成功和跑步离不开关系。“跑步最主要的不是对体力的考验,而是对意志力的磨砺。很多时候,我们离跑步只差穿上跑鞋。当我们突破并坚持下去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在谢萌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跑步给我带来了什么?”谢萌无数次在心里这样问自己。2004年末,谢萌所在公司遇到了危机,无人依靠,他第一次感到恐惧和不安,也终于明白责任就在自己的肩上。“我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跑步的时候,我觉得没有谁可以打扰我。在不停地奔跑中,我的思路渐渐清晰,灵感不停涌现。往往就是最后冲刺的那一刹那,解决问题的灵感就在那里了。跑步成了我真正放松下来的港湾,跳出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再回过头来看我手头上的问题。”谢萌说。
从去年起,谢萌开始跑马拉松,从欢乐跑5公里到半马,在马拉松奔跑的过程中,他感觉到团队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拉近。“通过马拉松,大家被链接成了一个整体。”
今年广马仅开设全程马拉松项目,这也是谢萌第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跑起来就对了。莫问前程,但求无悔。”谢萌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苏荇 实习生叶磊
广马宣传大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完成人生首个全马, 我百感交集!
昨天的2020广州马拉松赛场上,有一位特殊的跑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广马宣传大使施一公。原本要在北京跑首个全马的他,将自己的全马首秀献给了广州。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在施一公原本的计划内,他会在两年后自己55岁的时候,参加北京马拉松全马比赛,从天安门广场跑过。但现在,这一计划提前了,他在珠江两岸,一个温暖的日子里,完成了自己的全马首秀。
“现在真是百感交集。”施一公完赛时第一时间感慨,“(跑全马)感觉还是挺不一样的,以前训练的时候跑过30公里、36公里,但是毕竟第一次跑42.195公里,第一次跑完。而且今天温度高,跑3公里就汗流浃背了,跑下来挺不容易的。”施一公说,多亏了他的队友、西湖大学的三位跑团成员一直在帮他,给他递水递盐,不然他很难完赛。
今年的广马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马比赛,能够参与其中并顺利完赛,施一公很喜悦,情绪也很高涨。“挑战全马总体而言是一个极限运动,平时我就是跑半马,今天挑战一次,完成了也挺高兴的”。
在施一公看来,跑步不仅是健身,更能让人思维敏捷、提高效率,长期益处很多,而且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他还拿自己更为熟悉的科研作对比:“全马毕竟还有终点,科研生涯是没有终点的,永远是可以往前走。如果这样看,全马不管多累,到终点了还是可以享受一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魏超然 苏荇
实习生叶磊
【热话】
城市精神与古老运动 在羊城美妙“共振”
2020广马昨天圆满举行,进入第九个年头的广马业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一,中国的马拉松爱好者也在这九年间呈几何级数增长。马拉松的魅力何在?广马完成了怎样的赛事升级?九年广马采访,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一项充满“正反馈”的运动
赵亮晨(以下简称赵):过去,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马拉松还是一项更接近“极限运动”的项目,为什么它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荇(以下简称苏):很多人小时候怕跑步,长大了工作后却爱上了跑步。从医学角度看,跑步过程中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能够让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
赵:跑步也有心理上的好处,因为必须“放空”,让跑者进入一个心无旁骛的状态,从而获得解压的效果。
苏:是的,我采访过很多跑友,听过很多他们的故事。有的想减肥,有的工作遇到挫折需要缓解压力……马拉松虽然有门槛,但是跑步没门槛。
赵:跑马是一个循序渐进、每个环节都能让人看到微小进步的项目。根据我身边一些跑友的经验,他们还享受到一种“计划”带来的满足感,因为跑马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规划自己的训练、作息、饮食,最后正向反馈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比如配速提高、耗时减少,就很“实在”。
一个全城倾情投入的“节日”
赵:广马一年比一年热闹,已成“城市节日”,你觉得是什么让它在短短9年快速发展?
苏: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历史上讲,长跑在广州民间有历史,从解放初期的环市跑,到后来的新年跑,诞生过很多长跑名将,比如新中国第一个出国参加国际比赛的中国女子田径运动员、新中国第一批专业田径运动员和教练员梁田。
赵:对,几十年一直很活跃的火炬长跑队,也培养了很多长跑爱好者。
苏:如今广州的长跑热,既有传承的意义在,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城市路跑如今已经带上了时髦的概念。“城市马拉松”,“城市”二字赋予了这项古老运动新的意涵。
赵:我觉得技术的迭代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各种智能手表、穿戴设备让本来有一定专业门槛的配速、计时变成举手投足的事;社交网络的发达,也让跑友的社群更加活跃,既让马拉松的垂直专业知识变“浅”,兴趣的圈层也得以从最核心的玩家如涟漪般层层扩大。
苏:说到圈层扩大,这几年采访能够明显感受到,因为广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比如这几年慢慢有了视障跑者、孤独症跑群加入,广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过去习惯了封闭的他们也能真正融入这座城市。
赵:随着广马的发展,身边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天河体育中心、白云山、珠江两岸、大学城……跑步的人群无处不在,感染力也是巨大的。普及到更大范围人群的跑马,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也让一座城市愈加充满发展的活力。
苏:是的,从个体来讲,从接触路跑到尝试跑马拉松,这个过程里带有挑战自我的精神,也有战胜自我的快感,这种精神和广州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不停奔跑的城市精神也是契合的,对跑者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符合城市发展的脉搏。
赵:广马是现代城市精神和马拉松这项古老运动的美妙共振。话说,即便是不怎么跑步的人,在每年广马举办的日子前后,也总会感受到这种“振动”……
苏:不跑步的人,也能感受到广马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比如大家有了共识,广马当天尽量不要开车,身边的朋友、家人会以各种方式加入到广马中去,比如当志愿者、医疗保障团队、赛事组织人员又或是在赛道边当观众,给跑马的人群加油等等。
一项不断“进化”完善的大赛
赵:举办城市马拉松赛,对城市组织能力是一种考验。你所见证的九年广马是怎样的呢?
苏:举办大型马拉松赛对一座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既是演练也是检验,广马九年,广州应该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每年广马赛前的协调会议,涉及的城市管理部门多达几十个,内里需要协调的事务繁杂而精细,但每一年广马赛事组织都是有条不紊的,这彰显了城市管理能力。
赵:自2014年起,广马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田协金牌赛事;今年再次获评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连续第三年成为国内马拉松“双金”赛事,成为一座城市的“节日”,绝非偶然。从你个人角度来说,最希望看到广马未来还能有怎样的变化?
苏:之前也和不少跑者以及工作人员聊过,他们都贡献过不少好的点子。有人说广马应该留下地标,比如在花城广场留下一个脚印,竖一个终点的牌子,让其成为城市网红打卡点;又或是将更多的岭南特色、广州的旅游、饮食文化与广马相融合;也有跑者说把广马分成两天举办,一天设为广马节,打造成城市嘉年华……这些都是不错的点子。
赵:采访广马九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采访对象是谁?
苏:一次采访一名视障跑者,他这么向我形容广马:“万人奔跑的脚步声,犹如军队行进的声音;两旁的志愿者拉拉队、广场舞大妈、广马宝贝高分贝的加油声,相当地震撼,犹如耳边奏响了一曲交响乐,我一直在用双脚、耳朵、触觉和嗅觉去感受。”他其实也在带领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和感受广马。
赵:是的,通过马拉松,人们既可以接触到更大的世界,也可以向世界展示出更丰富的自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赵亮晨 苏荇